智能推薦
柳城這位守山老人不簡單,能與大山對話
來源: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
發(fā)布日期: 2025-02-05


第一次見潘叔,是2024年11月,在古砦海山腳下。瘦黑的他腰間別著一把柴刀,腳下穿一雙解放鞋,精神頭很足,帶我們上山走得很快,可以用如履平地來形容。


第二次見潘叔,是2024年12月的最后一天,還是在古砦海山腳下。他把柴刀拿在手上,一路砍砍修修帶我們上山,無論我們怎么用勁沖都跟不上他的腳步。他看著我們笑笑說,過了2025年1月他就滿73歲了,但是不經(jīng)常爬山的人是爬不過他的。


潘叔叫潘新友,祖祖輩輩居住在大山腳下的云峰村潘村屯,從小就跟著長輩巡山、上山砍柴燒炭、耕種玉米,爬了一輩子山,云峰村周圍每座山都有他的足跡。


潘叔愛講故事,他用當(dāng)?shù)胤窖浴傩赵挘o我們數(shù)自己爬了多少座山,每一座山的名字叫什么,哪座山最高最險,哪座山又有多少處山泉,山上能不能種東西……從他的話,我們能感覺得到他對大山的熱愛與熟悉程度。


潘叔帶我們爬的海山,是柳城縣的最高山。在1992年修編的《柳城縣志》中記載:此山“勢極陡峻,中有谷,容千余人。田疇數(shù)頃,土壤膏腴,有汶灌溉,為清初龍韜所辟。龍氏筑石城于此,為閘三。”


我們一次次爬這座地勢險要的高山,是因為300多年前這里筑有一座石城,并且這座石城因軍事而筑,石城現(xiàn)存的石墻于1984年8月公布為柳城縣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潘叔熟悉海山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,自然包括山上的石墻。


路上,他看到那些橫在路中間的灌木和肆意生長的雜草,都會用手中的柴刀去砍修。他說,柴刀是他上山必須跟隨的“伙伴”,因為現(xiàn)在上山的人越來越少了,一段時間沒人走山路,沒有人清理砍修,路就找不到了。


揮刀的瞬間,他手上幾道觸目驚心的刀痕把我們的視線吸引過去。他說,其中一道最深的是十七八歲上山砍柴時被柴刀砍傷的。當(dāng)時是冬天,要砍柴燒炭,因雜草太高,遮擋了左手扶著樹木的視線,手一打滑,拿柴刀的手就直接從手腕處砍了下去,砍得很深,見了骨頭。可那個年代很苦,既使是傷到手,第二天還是要繼續(xù)上山干活。因為要把燒出來木炭拿去街上換米,一擔(dān)木炭100斤,可以換得12斤米。



說到米,潘叔感慨自己是一個活了兩世的人。他說,五六十年代,好多人挨餓,村里有過40多天分不出糧食的歷史,如果餓死,那時候已經(jīng)走過了一世。全靠有大山的庇護(hù),大家可以到山上找木葉、野果野菜充饑,種菜、砍柴燒炭換米,這樣大家才能多活一世人。潘叔說,那時候村里人都是在10月份過后就得上山砍柴燒碳了,要天天上山,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停下來。


潘叔的故事仿佛走過了一條歲月的長河,大山是這一切的見證者,也是他漫長歲月里的陪伴者。潘叔說,“活兩世”,最最不能忘的就是大山的恩情。


行至半山處,經(jīng)過一處細(xì)小的山泉。潘叔蹲下來,撥開蓋在山泉周圍的雜草與落葉,水源豐富、水質(zhì)清澈。他說,很多年前,為了讓這個泉眼不被泥土枯草掩埋,他把泉眼挖寬了一點,一個人扛著水泥上山,把泉眼圍成蓄水池。池子雖小,但山水從不干枯,能為上山和下山的人在歇腳時解決干渴,或洗一把臉上的汗解解乏。

??


潘叔做的這些事都不起眼,也不會有人注意到,但是卻觸及到我們的內(nèi)心。想起第一次跟他爬海山,我們因為預(yù)估喝水量有誤,幾個人渴到嗓子冒煙全身乏力,下山時路都走不動了。路過山泉,他用雙手捧起泉水咕嘟嘟就喝,還跟我們說泉水不臟可以喝的。當(dāng)甘甜的山泉水入喉后,我們才算“活”了過來。


潘叔在山上養(yǎng)有一些牛羊,羊圈外搭有簡易的棚子。很多時候,他會在山上呆得很晚,然后就留在山上與牛羊相伴而眠。除了養(yǎng)牛養(yǎng)羊,他還會在山里尋找農(nóng)村耕牛拉車用的牛軛,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草藥。他說,一根牛軛能賣30元,一根老樹黃蓮能賣50元。不過,現(xiàn)在農(nóng)田耕作基本上都機(jī)械化了,養(yǎng)耕牛的人不多,買牛軛的人自然就少了。牛軛難找也難賣,這幾年他都是在巡山時碰到了,順帶砍一根帶下山。



在630多米海拔的山凹處,我們看到了歷經(jīng)幾百年風(fēng)雨侵蝕的石墻。由于潘叔把石墻周圍的灌木和雜草砍修過,我們得以清晰地看到石墻原貌,還能一寸寸觸摸到石墻,感知石墻的斑駁與神秘。


山雖高險,但73歲的潘叔走起來卻步伐穩(wěn)健。我們走在他的身后,看他穩(wěn)穩(wěn)地扛著一大蔸偶遇的老樹黃蓮,內(nèi)心無比欽佩。


走得久了,潘叔擔(dān)心我們累,就在一塊石頭上坐下來,把柴刀放在腳旁,眺望遠(yuǎn)山,那神情靜靜地,仿佛在與大山進(jìn)行一場無聲的對話。


潘叔說,這幾年經(jīng)常有登山徒步的人請他帶路,他總是欣然答應(yīng)。在他看來,愿意來爬山的人,必定是熱愛大山的,而他,喜歡愛山的人,也喜歡陪愛山的人探尋大山的美好。


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>輔助欄目>智能推薦
柳城這位守山老人不簡單,能與大山對話

來源: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  |  發(fā)布日期: 2025-02-05 10:15    |  作者:


第一次見潘叔,是2024年11月,在古砦海山腳下。瘦黑的他腰間別著一把柴刀,腳下穿一雙解放鞋,精神頭很足,帶我們上山走得很快,可以用如履平地來形容。


第二次見潘叔,是2024年12月的最后一天,還是在古砦海山腳下。他把柴刀拿在手上,一路砍砍修修帶我們上山,無論我們怎么用勁沖都跟不上他的腳步。他看著我們笑笑說,過了2025年1月他就滿73歲了,但是不經(jīng)常爬山的人是爬不過他的。


潘叔叫潘新友,祖祖輩輩居住在大山腳下的云峰村潘村屯,從小就跟著長輩巡山、上山砍柴燒炭、耕種玉米,爬了一輩子山,云峰村周圍每座山都有他的足跡。


潘叔愛講故事,他用當(dāng)?shù)胤窖浴傩赵挘o我們數(shù)自己爬了多少座山,每一座山的名字叫什么,哪座山最高最險,哪座山又有多少處山泉,山上能不能種東西……從他的話,我們能感覺得到他對大山的熱愛與熟悉程度。


潘叔帶我們爬的海山,是柳城縣的最高山。在1992年修編的《柳城縣志》中記載:此山“勢極陡峻,中有谷,容千余人。田疇數(shù)頃,土壤膏腴,有汶灌溉,為清初龍韜所辟。龍氏筑石城于此,為閘三?!?/span>


我們一次次爬這座地勢險要的高山,是因為300多年前這里筑有一座石城,并且這座石城因軍事而筑,石城現(xiàn)存的石墻于1984年8月公布為柳城縣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潘叔熟悉海山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,自然包括山上的石墻。


路上,他看到那些橫在路中間的灌木和肆意生長的雜草,都會用手中的柴刀去砍修。他說,柴刀是他上山必須跟隨的“伙伴”,因為現(xiàn)在上山的人越來越少了,一段時間沒人走山路,沒有人清理砍修,路就找不到了。


揮刀的瞬間,他手上幾道觸目驚心的刀痕把我們的視線吸引過去。他說,其中一道最深的是十七八歲上山砍柴時被柴刀砍傷的。當(dāng)時是冬天,要砍柴燒炭,因雜草太高,遮擋了左手扶著樹木的視線,手一打滑,拿柴刀的手就直接從手腕處砍了下去,砍得很深,見了骨頭??赡莻€年代很苦,既使是傷到手,第二天還是要繼續(xù)上山干活。因為要把燒出來木炭拿去街上換米,一擔(dān)木炭100斤,可以換得12斤米。



說到米,潘叔感慨自己是一個活了兩世的人。他說,五六十年代,好多人挨餓,村里有過40多天分不出糧食的歷史,如果餓死,那時候已經(jīng)走過了一世。全靠有大山的庇護(hù),大家可以到山上找木葉、野果野菜充饑,種菜、砍柴燒炭換米,這樣大家才能多活一世人。潘叔說,那時候村里人都是在10月份過后就得上山砍柴燒碳了,要天天上山,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停下來。


潘叔的故事仿佛走過了一條歲月的長河,大山是這一切的見證者,也是他漫長歲月里的陪伴者。潘叔說,“活兩世”,最最不能忘的就是大山的恩情。


行至半山處,經(jīng)過一處細(xì)小的山泉。潘叔蹲下來,撥開蓋在山泉周圍的雜草與落葉,水源豐富、水質(zhì)清澈。他說,很多年前,為了讓這個泉眼不被泥土枯草掩埋,他把泉眼挖寬了一點,一個人扛著水泥上山,把泉眼圍成蓄水池。池子雖小,但山水從不干枯,能為上山和下山的人在歇腳時解決干渴,或洗一把臉上的汗解解乏。

??


潘叔做的這些事都不起眼,也不會有人注意到,但是卻觸及到我們的內(nèi)心。想起第一次跟他爬海山,我們因為預(yù)估喝水量有誤,幾個人渴到嗓子冒煙全身乏力,下山時路都走不動了。路過山泉,他用雙手捧起泉水咕嘟嘟就喝,還跟我們說泉水不臟可以喝的。當(dāng)甘甜的山泉水入喉后,我們才算“活”了過來。


潘叔在山上養(yǎng)有一些牛羊,羊圈外搭有簡易的棚子。很多時候,他會在山上呆得很晚,然后就留在山上與牛羊相伴而眠。除了養(yǎng)牛養(yǎng)羊,他還會在山里尋找農(nóng)村耕牛拉車用的牛軛,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草藥。他說,一根牛軛能賣30元,一根老樹黃蓮能賣50元。不過,現(xiàn)在農(nóng)田耕作基本上都機(jī)械化了,養(yǎng)耕牛的人不多,買牛軛的人自然就少了。牛軛難找也難賣,這幾年他都是在巡山時碰到了,順帶砍一根帶下山。



在630多米海拔的山凹處,我們看到了歷經(jīng)幾百年風(fēng)雨侵蝕的石墻。由于潘叔把石墻周圍的灌木和雜草砍修過,我們得以清晰地看到石墻原貌,還能一寸寸觸摸到石墻,感知石墻的斑駁與神秘。


山雖高險,但73歲的潘叔走起來卻步伐穩(wěn)健。我們走在他的身后,看他穩(wěn)穩(wěn)地扛著一大蔸偶遇的老樹黃蓮,內(nèi)心無比欽佩。


走得久了,潘叔擔(dān)心我們累,就在一塊石頭上坐下來,把柴刀放在腳旁,眺望遠(yuǎn)山,那神情靜靜地,仿佛在與大山進(jìn)行一場無聲的對話。


潘叔說,這幾年經(jīng)常有登山徒步的人請他帶路,他總是欣然答應(yīng)。在他看來,愿意來爬山的人,必定是熱愛大山的,而他,喜歡愛山的人,也喜歡陪愛山的人探尋大山的美好。